草根家园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3|回复: 0

讣告:老红军王玉清于2023年6月23日去世!全网悲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5 09: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噩耗传来!巨星陨落。
2023年6月23日22时32分,
戎马一生的老红军王玉清因病医治无效,在福州逝世,享年102岁。
6月27日上午,王玉清遗体告别仪式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举行。
致敬!送别!


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从烽火岁月里走来的老红军,向他作最后的告别。


说起王玉清,许多人不一定知晓。
但说起小学课文《金色的鱼钩》,相信不少人仍是记忆尤深。
“老班长看我们一天天瘦下去,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
一天,他来到河边洗衣裳,忽然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
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取出一根缝衣针,烧红了,弯成个钓鱼钩……”
红军长征过草地,一位炊事班老班长为了照顾生病的战友,在茫茫草地中用缝衣针钓鱼、煮鱼汤给他们吃。
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最终因饥饿与寒冷倒在了草地上。
这枚神奇的“鱼钩”,感动了不少人。

老红军王玉清,就是《金色的鱼钩》里炊事班老班长的原型之一。
他也曾用缝衣针钓鱼。
“水沟里好像有鱼,但我又没有力气下去捉。”
“我将针烧红后弯成钩,拴上线,在沟里碰碰运气。”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我居然钓到了两条小鱼,高兴极了,第一感觉就是还能多活几天。”
他把煮好的鱼汤,分给身边的战友。恢复一点体力后,他们搀扶着彼此,继续前进……
幸运的是,他走出了草地。
后来,王玉清把那个鱼钩珍藏了起来。
解放后,把已经长满了红锈的鱼钩,送到了解放军博物馆。
离休后的王玉清,很喜欢钓鱼,并经常望着水面出神。
他的妻子说:“鱼咬钩了都不知道。”
那一刻,王玉清的思绪或许是回到了那片草地。
脑海中浮现用缝衣针钓鱼、用鱼汤支撑着战友和自己走出草地的往事。

1921年,王玉清出生于贵州威宁一家穷苦的农民家庭。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王玉清从小就很懂事,尽自己所能地为父母减轻负担。
长到一定年龄后,便外出做工挣钱。
吃苦耐劳,省吃俭用,补贴家用。
虽然生活很艰苦,但他却觉得简单又幸福。
但在那个战乱年代,百姓是难有安定的生活。
后来,由于局势越发紧张,迫于生计,王玉清一家逃到贵州黔西。
而这,也为他参加红军埋下了种子。
当时14岁的王玉清亲眼目睹红军将粮食分给穷人。
“红军对穷苦百姓很和气,对地主特别凶。”
他心中一动,这支部队不一样。
在得到父亲同意后,王玉清毅然参加了红军。
被分配在红二军团,成为军团部无线电台的一名战士。
参军第四天,部队离开黔西。
在行军间隙,他常常向老战士请教通讯技术。
聪明好学的他,很快就掌握了无线电台操作方法。
因为技术过硬,人也机灵,王玉清受到了贺龙首长的夸奖。
“贺老总喜欢用手指弹我的脑袋,还常把重要电报交给我发。”
当时的他,心中欢喜雀跃。
直到耄耋之年,这段记忆还是那么深刻。
“累不累?苦不苦?”
还记得贺龙首长爽朗的笑声。
“不累!”
还记得战友脸上的笑容、队伍高昂的士气。
王玉清说,行进在红军队伍中,他在心中坚定了:
“跟着红军、跟着党干一辈子革命。”

王玉清百岁时,有着满口令人羡慕的好牙。
有人向他请教养生“秘诀”。
王玉清开玩笑地说:“长征时我啃过草根、树皮,才有这么一口好牙。”
玩笑的背后,藏有真实。
红军长征,太苦了。
又要赶路,又要和敌人作战,最大困难是粮食问题。
进入草地没几天,王玉清和他的战友们就粮草断绝了。
挖野菜、吃草根、啃树皮,什么能吃就吃什么。
就连装粮食的口袋都能翻过来,用水淘洗,煮成“米汤”喝。
一路枪林弹雨、急流险滩、雪山草地,还有饥饿与寒冷,几近山穷水尽。
炊事班班长看到王玉清年纪小,就把仅剩的两把炒面给了他,说:
“这是我最后的粮食了,都给你,你还年轻,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王玉清的眼里噙满了泪水,问道:“那你怎么办?”
“听天由命,走一步算一步吧。”
炊事班班长转身摆手,踉踉跄跄地走远了。
绝望的王玉清,起身来到一处水沟旁。
他望着清澈的水面,发现水里有鱼儿在游来游去。
他不由心中大喜:有鱼!
他用别在军帽上的两根缝衣针,做成鱼钩。
钓上来的鱼,成了他和战友们的救命稻草。
后来,不少红军战士效仿他做鱼钩。
王玉清和鱼钩的故事也永久铭刻在人们心中。
多年后回望长征,王玉清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红军将士是好汉,跋山涉水奔甘陕。”

1936年10月,红军长征结束。
王玉清没有选择离开部队回到家乡,而是继续留在革命队伍里。
后来还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诸多生死考验。
一场场战斗下来,王玉清落下了腰痛、腿麻的老毛病。
可他毫无怨言:“党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军人的岗位就该在战场上。”
经历了九死一生,王玉清终于亲眼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
他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热泪纵横。
当国家表示要给予他一些嘉奖时,他摆手拒绝:
“我身为一名红军,这是我应该做的,没有什么了不起。”
之后,王玉清继续为党和人民奉献自己的力量。
不管是参加重大军事演习还是履行战备训练任务,只要上级发布命令,他总是立即迅速响应,迎难而上。
他把所有精力都献给了党,无法再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的家人。
据王玉清的女儿回忆:“父亲他常年不着家,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好久没见他,等他回来的时候我已经不认识了。”
但他对子女的教育从不含糊,对孩子“约法两章”:
一、不以他的名义办任何事情;
二、不能在他管辖的部队当兵。
为了响应国家上山下乡的号召,还把女儿送到艰苦偏远山区当民兵。
在他的影响下,五个子女也陆续参军。
1983年,王玉清离休。
离休之后的他,开始在家养花养鸟,过着平和安详的生活。
但对孩子们的教育依旧严格要求,他常告诫:
“年轻的一代就是要多学点东西,多学点科学文化知识,多做有利于人民的好事,将来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材!”
王玉清不仅对孩子们要求严格,对自己也“狠”。
坚持每天锻炼,早上起来跑步五公里。
60岁之后变为散步,每日必行,从未间断。
他说,这是老战士应该有的样子。

2021年2月9日,家人为王玉清举办百岁寿宴。
老寿星精神矍铄,刚进入门口便向来宾敬了一个军礼。
在寿宴上,王玉清说道:
“回望一生,有4件事我觉得最自豪。
第一件事是出生于1921年,有幸与党同龄;
第二件事是坚定不移跟党走;
第三件就是与广东姑娘陈潮芳相爱70年;
第四件就是有了5个孝顺的儿女。
作为党员,我一辈子忠于党;作为军人,我作战勇敢,奋斗了一辈子。我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
是啊,戎马一生,初心不改,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
王玉清书房中的那个4层玻璃柜,就整齐地摆放着一枚枚泛着金光的奖章、勋章、纪念章。
『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王玉清的子女说:“这是父亲专门请人定制的。这些年我们几次搬家,家搬到哪儿父亲就把玻璃柜带到哪儿。这是他一生珍视的荣光,绝不会让它们沾染一丝尘埃。”
王玉清,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有一个心愿:活到106岁。
“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替牺牲的战友见证这一光辉时刻。”
心愿未了,实属遗憾。
王玉清老将军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但有幸的是,有亿万中华儿女,共同为先辈们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今天,沉痛送别王玉清老将军。
希望所有中国人,都能看到他的故事。
学习老将军的精神,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64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Q群205620600(一)51171756(休闲)|草根家园 ( 苏ICP备13047942号-1 )

GMT+8, 2024-4-29 17:08 , Processed in 0.04216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